行业动态
嘉兴:养蚕的人越来越少 江南蚕乡盛景不再
出处:中国蚕桑网  发布时间: 2008-11-25
 
 中新浙江网10月27日电 “蚕花铜钿撒上南,添个官官中状元……东南西北撒得匀,今年要交蚕花运,蚕花茂盛廿四分,茧子堆来碰屋顶。”这首古老的歌谣《撒蚕花》是嘉兴地区旧时婚嫁之时所唱。这一举动,寓意新娘嫁过来之后,养蚕定能取得好收成。
  如今那些洋溢着淳朴蚕桑气息的“蚕歌”,在嘉兴除了个别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几段之外,已渐不可闻。年轻人不愿意养蚕,老一辈人虽然养着蚕,可面对每下愈况的蚕茧价格,也多萌生退意。有着4700年养蚕史的嘉兴,如今“蚕歌”已渐渐远去。
  今年收购价远低于去年
  昨天,是海盐晚秋蚕茧开始收购的日子,今年的收购价格是600元一担。海盐作为嘉兴市最早收购的县,最为敏感地感觉到今年晚秋蚕茧的收购价远远低于去年同期。“去年同期的晚秋蚕茧的价格是每担784.5元。”嘉兴市蚕桑管理站张国平副站长说。
  统计数据显示,2006年嘉兴全市养殖蚕种103.7万张,2007年为102.3万张。而蚕桑总站提供的数据表明,今年全年统一供种数量仅为69.5万张。“这个数据已然包含了部分蚕农之前订购了蚕种,最后弃而不养的。不管怎么说,今年的养殖规模大幅度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。”张国平对蚕种发放数量的减少,心有忧虑。更让他揪心的是,蚕茧的收购价日益降低。
  嘉兴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2006年嘉兴市蚕桑养殖的总收入为11.2亿。2007年,此数字下降至9.2亿。“今年还要差”,嘉欣茧丝有限责任公司是嘉兴市的蚕茧收购大户,副总经理周金海说他从1984年入行到现在,蚕茧行情一路下滑。
  年轻一代不愿养蚕
  去海宁袁花镇的路上,公路两旁都是密密麻麻的桑田。查培祥的养蚕基地就在袁花镇的双丰村。
  记者到基地的时候,查培祥刚巧骑着三轮摩托车从桑田地里出来。“今年的桑螟比较厉害。”查培祥一边擦汗,一边向记者示意三轮摩托车上装的农药。查培祥从2002年开始承包土地从事规模种桑养蚕,目前有桑园45亩,用于养蚕的大棚1700多平方米。今年的中秋蚕,查家订购了6张蚕种,估计产量在150公斤左右。
  “一点没赚头,亏!”查培祥的妻子沈利美正在大棚里采中秋茧。听说记者是来采访养蚕情况,一直念叨着这句话。“按照今年中秋蚕收购价格每担600元算,全家辛辛苦苦一个月,收入只有1800元,还要除去农药、化肥、水、电的开支。我家还有13万的贷款没还……”
  “2007年春蚕期间最忙的时候叫了17个临时工,今年我把价格往上翻,临时工都叫不到。”查培祥说,村里的企业发达,村里人宁可去企业打工赚钱,也不愿意来做临时工。“去厂里上班,每天最多也就是8小时。来我这里帮忙,最忙的时候一天得在田里站10来个小时采桑叶,而且比厂里打工累多了。”
  记者离开查家之时,查培祥的儿子,21岁的查世佳正骑着摩托车准备去镇上的企业上班。记者问他以后会不会考虑养蚕,他边摇头边说:“算了吧,这么辛苦,又赚不到钱。”说完,摩托车扬起一阵灰尘,他出门而去。
  散户养蚕不为赚钱为传承
  在查培祥的饲养基地边上,57岁的钱金宝也正在从蚕簇上拾茧。今年她养了3张中秋蚕。钱金宝说自己是“粗养”,比不得隔壁的查家,3张中秋蚕的产量最多也不会超过60斤。
  既然收成这么少,价格又低,为什么还要养蚕呢。钱金宝说她家的田里都是桑树,今年桑叶不摘尽,就会影响第二年桑叶的生长。“明年么,再看看吧,说不定蚕茧价格高了呢……”钱金宝对来年的蚕茧价格还有一定的期待,她说,反正一个人在家,“到了养蚕的辰光,不养蚕感觉就像缺了点什么。”
  同钱金宝一样,目前嘉兴的绝大多数散户养蚕人家,都是这样的模式:一家人里面留一个年长的,零星养一张、半张蚕种;家人则在上班前或下班后帮忙采点桑叶,最忙的几天里就请假一天半天帮忙。与其说养蚕是为了经济收益,倒不如说他们是在坚持一种延续数千年的传统。
这种传统在海盐县沈荡镇横泾村亦有体现。
  自1984年嫁到横泾村之后,何火英就一直没有断过养蚕。哪怕近几年在村委会担任职务,同样没放下。80岁的婆婆,每天也帮她摘一点桑叶。今年她养了1.5张晚秋蚕种。
  何火英的丈夫在一家企业做管理工作,家里的条件并不差。“倒是真的不是为了赚钱,主要还是觉得桑树长在那里,好像就在催你养蚕一样。”何火英说。平时村委会的工作也忙得不可开交,如果实在不想养蚕,那就只好把3亩半桑树都砍了。事实上,今年在晚秋蚕饲养季,沈荡全镇已经砍了不下1500亩的桑树,估计11月份以后还会砍掉2000亩。
  沈荡镇2005年蚕茧收成3200万元,2007年骤降到1700万元。而2008年的蚕茧收入,乐观估计也仅在1200万元。短短3年,缩减了2000万。
  蚕桑业转移其势难挡
  几经挣扎,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养蚕大户徐传金终于将15亩的桑园全部翻种上大豆。此时距离他一口气承包35亩桑园、充满希望地开始养蚕事业,不过两年的时间。
  两年来,除了2006年下半年养第一季秋蚕时有所盈利外,徐传金无不在赔钱:2007年全年,他饲养春秋蚕三季共53张,不算自己的人工,共亏23000元。徐传金说:“砍桑种大豆也是在减轻负担,因为实在是撑不住了。”无独有偶,与徐传金一样,查培祥也曾经动过其他经济作物的主意。2006年他就种过100株果用桑树,以产桑葚为主。只是最后销路不佳,大部分都烂在枝头。
  成本上涨,价格暴跌,收益下降,被认为是嘉兴市蚕桑种养骤减的直接因素。据统计数据显示,今年嘉兴农村养蚕地区,临时雇工的人工费用已从2007年30元/工增加到40元/工,尿素、蚕药价格同比分别上涨25%和18%,部分化肥、农药价格涨幅更高,钾肥涨幅已超过60%。
  更加打击蚕农信心的是,饲养成本和蚕茧收购价竟走出了一条反比曲线:成本高了,价格却低了。2007年,蚕农在春蚕养殖中的每张净效益还有244.5元,但今年仅有34元。
  对于收购价的持续走低,张国平认为,这与整个经济大环境有一定关系。他说,蚕茧主要用于丝绸,而我国的丝绸行业对外依赖度相当高,在目前这种艰难的出口环境下,丝绸行业有困难,那么蚕茧行业自然受到波及。
  张国平认为,随着嘉兴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,种桑养蚕的传统很可能出现转移。据介绍,国外的日本,国内的苏南地区和广东等,曾经是蚕桑业非常发达的地区,但随着经济的发展,这些地区的蚕桑业出现了向外转移并基本消失的状况。“这种趋势嘉兴肯定是有的,而且比我想得要快。”张国平说。
  早在2006年,商务部就正式启动了“东桑西移”工程,种桑养蚕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已成为一种趋势。而嘉兴市在应对这一变化时,也有意识地将单纯养蚕收茧,转型至到培育新型桑苗与新型蚕种结合的路子。如海宁周王庙的小桑苗闻名国内,“浙江省优质桑苗繁育示范基地”也吸引着很多外地蚕农和同行来取经。作者: 王杭徽 李刚 严萍 陈文君